序 — 朱国荣

认识赵尔俊,是从认识赵尔俊的画开始的。
在去秋的一天,我去黄陂路上的大剧院画廊看画,这已成为我的一种休闲方式,只要身在市中心,有空瑕时就喜欢到大剧院画廊去看看。那一天,看到新挂出来的几张大幅人体油画,只有黑白两色,纤细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人体的结构,淡淡的墨色烘染出骨骼和肌肉的立体感,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和优美感。作品卡上写着作者的名字:赵尔俊。

在一次画展的开幕式上,经大剧院画廊总经理俞璟璐介绍,我与赵尔俊首次会面,看到她原来不是我想象中的高大的男子汉,而是一位身材娇小的女子,大大出乎我的意料。随着与赵尔俊交谈的深入,她与她的那些令人沉思的作品的距离渐渐地拉近了。

赵尔俊,是满族人,祖上为正蓝旗,所以她又名伊而根觉罗·尔俊。由于家庭背景的关系,赵尔俊在小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失去许多好机会,不免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。“文革”结束后,赵尔俊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,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,最终又并非是成绩的原因被挤出录取名额,好在后来是苏州丝绸工艺美术学院接受了她,让她能够学习艺术。赵尔俊毕业后留校任教,教授素描。为了追求油画艺术的真谛,她于1991年赴美国,进入维尼吉利亚大学美术学院深造,获得硕士学位,并被该校受聘为特约教授。

赵尔俊曾画过一批把自己的肖像移入世界名画中的作品。她的这种创作方法从表现形式上来看,与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舍曼有点相象。舍曼曾经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作品《年轻女子肖像》创作《无题》,由自己来扮演拉斐尔笔下的半裸女子。她甚至还女扮男装,扮演了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乔瓦笔下的名画《年轻巴库斯》中的酒神巴库斯。赵尔俊在她的作品里同样也是把自己放进历史名画之中,在那个色彩缤纷的浮华世界里,她回到孩童时代,在委拉斯开兹的画室里与《宫娥》一起玩耍;豆蔻年华的她不好意思面对布隆奇诺《爱的寓言》中的母子情爱场面而背过脸去;她喜欢在波提切利的《春》天里与花神们相处;也高兴出席台德玛组织的《萨福和阿尔开俄斯》的音乐会。由此看来,赵尔俊的这类自画像作品与舍曼的作品是有区别的,她不是扮演名画中的某一个角色,而是把自己画成名画中人物的朋友,体现了她对古代经典艺术的憧憬和崇敬。赵尔俊在这“肖像系列”画中,画面表现十分优美,色彩漂亮,而且也有她独到的思想内涵,曾获得维吉尼亚艺术博物馆职业艺术家奖。

近年来,赵尔俊选择了人体作为她油画创作的母题,可以说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。她童年时代的社会生活环境深深地刺痛了她,并直接影响到了她的性格。内向的性格使得她只能关心她自身,反映在艺术创作上,便扩展为对人性的表现。她近年来创作的“黑白系列”画,一改前一阶段的肖像画风格,笔下的人物洗去铅粉,脱下盛装,漂亮的色彩挥之而去,经典名画的场景被撤得空无一物,只留下一个个赤裸的肉体,几乎是清一色的青年男女。他们席地而坐,或侧卧,或支撑上身,大都为踡缩的状态,很少有直立的姿势。从人体的肢体语言来说,画中的这些姿态明确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向性格和压抑的精神状态:他们深沉地思考,又被诱惑着渴望索取,经受着失败的苦痛;她们陷入了迷茫失落,又在心底燃起新的希望,平静地接受命运的安排。从这些幽灵般的人体中上,我想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天顶画《创世记》和壁画《最后的审判》,想到了罗丹的《地狱之门》。米开朗基罗在壁画中描绘的是《圣经》故事里的人物,显露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,真诚赞美了人的肉体,无情鞭笞了人的虚伪和罪恶。罗丹在《地狱之门》里塑造了186个男女人体,从各个人体的强烈动作上表现了人的情欲与恐惧、希望与幻灭。赵尔俊在《黑白系列》中描绘的单个或组合的人体,虽然是有血有肉的形体,表现的却是抽象的人和人性,带着一种宗教的意味,因此画家给一些作品取题为《亚当》等也就不足为奇了。在赵尔俊的黑白世界里,人的肉体只是一种艺术载体,表现的是人的本性、人的欲望,人的贪婪和人的脆弱。在此种意义上,把《黑白系列》看作为当代的《创世记》也未尝不可,他(她)们也许是从《地狱之门》里跑出来的精灵。

赵尔俊说,她的创作来源于模特写生,但不是画模特。她习惯于将人体速写发展为油画作品,在创作过程中融进了自己对模特的印象,加以想象,甚至梦想。这一创作过程就是抛开模特写生,使画中的人体涌进自己的鲜血,于是作品就有了生命,有了思想。赵尔俊对作品背景的处理,排除一切有形的东西,只留下泼墨的自由状态的痕迹,以造成一种空灵的意境,也带有了某些中国艺术的因素。在画题上,不少作品取自大自然的现象,如晨、夜、山、海、湖等,意在更切合画面的意境,其提示的意图与虚无缥缈的作品背景是一致的。

从赵尔俊的肖像系列画与她的“黑白系列”画之间的关系来看,“黑白系列”画表示她似乎从古典绘画中走了出来,从艺术史的层面上走了出来,而转向现代,转向精神层面。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赵尔俊实际上是从美国式的后现代艺术中走了出来,从消费文化的层面走了出来,转向了欧洲的古典文化,重新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。因此可以说,赵尔俊并未从古典艺术中走出,相反是更深入了古典艺术的内核——人文精神之中。

2007年1月29日于上海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