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待诺亚方舟

等待诺亚方舟
— 朱晓果
——读赵尔俊的“黑白之间”

上帝死了——
这是现代人自我放逐后的忧叹
上帝是谁:耶和华、亚里士多德、黑格尔?
思辨的意义在今天已彻底丧失殆尽,世纪
的景象与理性的期求无一重合,躯体的病
毒与社会的病毒隐黯了世相。前方的路满
布荆棘,而荆棘也将在贪婪与污染中消失
。。。。。。
没有世纪的审判—上帝已经死了。
人不能审判自己,哲人的思维因惧怕而停
止。
回望之际,但丁出现了。
只有灵性还在飘游,唯有幻想,神性才临近。
赤裸的身躯蜷缩在混沌的宇宙里,惨白的
手伸向没有星辰的天空,如悔若问:上帝
为什么离人而去?
这是“黑白之间”的景象,是尔俊的灵魂
一叹。

在尔俊的画前,忽然觉得但丁就在画布后面。
这里不是上帝手指下的地狱,是现代人的
心狱。是人对自己的恐惧,是无助之下的
恍惚意乱。爱与宽容的悲悯之情在现代视乎
一具被风蚀的石雕,人不再要祷告与忏悔;
他人即地狱成了新教的钟声,钟声里踉跄的
是却是内心渴望重生的罪人,人们需要一次
世纪的洗礼,否则.人人都身处地狱的门槛。
人已经清楚自己的来处,但何方是归属没有
回答。上帝后悔时制造过洪荒大水,是诺亚
方舟救了人。上帝死了,人又仿制了大水。
但诺亚方舟没出现。
等待——等待洪水的边际有什么出现。这似
乎就是“黑白之间”描绘的场景,是尔俊在
现代城市森林里孤独的臆想。

“黑白之间”描绘的是一幅现代人类心灵的
世相。那些赤裸的人孤独的相聚,人与人之
间没有情感的缱绻,如失去巢窠的寒鸟。
赤裸是对世人的抽象,没有世俗的身份,
没有世俗的表情,也
没有爱与哀愁,只有孤寂的潮气在画布上弥漫。
我问尔俊,罗马的雕像对你有何影响?
啊,我喜欢那些雕像,在异乡的街头,看着夕
阳下的残破石像迷醉其间,有一种灵性的浪漫
与慰籍——尔俊如是说。
我很欣赏这种悲情的感悟,这也是现代人的情种。

希腊的雕塑是文明时代的童贞,是人神合一的英雄与爱情时代,但在人类心灵上只留下几个残缺的影子。它所有的意义都给与了神,人只是风蚀后的外壳。文艺复兴时的雕像有了人的体温,是人的礼赞,但也充满人世对上帝的哀怨,是人走出中世纪门槛的休憩,是欧洲思想一次新的期待,其意义至今还在引发人类思想的热忱绵绵不绝。
我在看尔俊的作品,也在疑惑它们之间的渊源与关系。显然,尔俊也在疑惑。作品没有给出判断,更多的是一种灵性的飘逸。艺术家不可能成为先知,其心灵间的游荡价值遇于理性与现实之间。如显现于欧洲思想史中的诗人,它的羽翅的煽动,带来的是沉闷间的风。

尔俊的作品是独特的,这不用解释。
看着尔俊的眼睛就知道,这是一扇孤独的窗棂,它太静了。
隔着的或许是对疾病与孤独的感伤,对生死意义的疑惑。。。。。。
眼前晃动的与她无关,你只是个冥想帘幕外的影子。
看来尔俊是个安于享受孤独的人。
孤独使人回到自我。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体验,为哲学家、诗人所乐于探究或描述。这不是一种病态。是智者的常态。

“黑白之间”的创作起于作者在美国游学期间,尔俊说:
“黑白之间”系列画是我画风的第二次转变,是从艺术史的层面出来,转向当代,转向精神层面,重新讨论人性的本质问题,就是人文精神。我认为人的.肉体只是一种艺术载体,表现的是人的本性、人的欲望。。。。。。人体于我,像赤身的灵魂抖掉尘世的衣装于地狱之门。
尔俊现任教于美国大学。在西方的讲台上,无论承袭什么,她注定是孤独地与自个的心灵相处,这很好,我们希望痛苦与静思之地生发的是异样的心灵植物。

尔俊的线描很吸引目光,如果从技艺层面去品味恐怕是赘言。如果上溯可以找到席勒以至丢勒的影子。线的精神性在这里得到继承。在画布上用墨迹来塑造那些健康的病体无疑是东方的智慧!我感叹于那些肌肉凸起的肢体在无望等待与疑惧中的扭曲之美,完全异样于古典殿堂里英雄气势与宗教悲悯的气息,但又弥散出同源的潮气。这是“我们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与“我们现在在哪里”的区别?这不过是我的臆断罢了。假定我们让阴谋、嫉妒、爱恨、怜悯进入“黑白之间”,那看到的也许是一齣人间戏剧,尽管尔俊表白过对悲剧的迷恋,但她还是进了另一扇门,一扇紧挨着现实主义的旁门:象征主义的大门。

“等待诺亚方舟”是我放在门槛上的,也是给倚门独思的作者的。

发表评论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徽标

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.com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Facebook photo

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。 注销 /  更改 )

Connecting to %s